时评
真批评才能真团结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要坦诚相见、开诚布公,让正常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内政治空气的清洁剂,让党员、干部习惯在相互提醒和督促中进步。”党员干部之间见贤思齐,虚心接受批评,不仅可以持续夯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,更有利于党员干部自身的进步和成长。
现实中,仍存在“批评难”“假批评”的现象。一些不疼不痒的意见经过包装和美化,看似“批评”,实则是不讲原则、不分立场、不负责任的“假批评”,长此以往会弱化这一优良传统在党的自我革命中的重要作用。
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。陈云同志极为重视批评和自我批评,指出“只有掌握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才可以不断前进”,同时强调在批评中要敢于揭示问题真相,不能为了维持表面的和谐而掩盖矛盾,“要讲真理,不要讲面子”。陈毅元帅也有一句名言:“难得是诤友,当面敢批评。”敢于提意见、真批评,是一种人格品行,也是一种责任和担当,体现着共产党人的宽阔胸怀和修养。
“假批评”与党的优良传统背道而驰,它是只讲面子不讲原则、只讲私情不讲党性。背后反映出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,私心杂念作祟,不敢批评别人,不敢说出实情,怕影响同志关系,怕领导秋后算账,怕考核时丢分丢票,甚至在大是大非和重大原则问题上,明明看到问题却视而不见、装聋作哑。另一方面,个别党员领导干部不愿意听“真批评”,认为是“找茬”,对自己有成见。甚至还有的宁愿听虚伪的“假表扬”,也不愿意听实心实意的“真批评”。久而久之,想说的不敢说、不愿说,表面“一派团结”,实则流于形式、不辨是非。
真批评里见公心,真批评里见真诚。“心底无私天地宽”,只有无私,才能无畏,同志之间,有问题当面讲,有矛盾摆在桌面,相互监督互相帮助,该提醒的提醒,该批评的批评。“一团和气”带来的团结,没有公心、只有私心,没有正气、只有俗气,不论是对个人成长,还是党的事业,都是百害而无一利。反之,每个人都抱着对党、对同志负责的态度,坚持讲党性不讲私情,讲原则不讲面子,不放马后炮,不当事后诸葛亮,做到批评者光明磊落,被批评者心胸坦荡,不仅有助于及时帮助同志改正身上的缺点和毛病,也有利于促进真正的团结。(孙现富)
